了解炎症性肠病 守护健康新“肠”态
来源:承德市中心医院 作者:郝欣 

发布时间: 浏览:2720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原因是胃肠道黏膜“无缘无故”地发生炎症(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显著增加,且发病人群偏年轻化。炎症性肠病可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提前知晓,尽早干预和治疗,就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及危害。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今年的主题是“IBD无国界”,旨在提高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这种不可治愈的终身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呼吁全球一起为对抗IBD共同努力。

“肠”见类型

炎症性肠病可能发生于胃肠道的一部分,例如大肠,也可能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分,从口腔到肛门。它包括两种常见类型,分别为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还有一小部分患者呈现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双重特征,难以区分,称为未定型结肠炎。克罗恩病常发生于青年期,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1)。溃疡性结肠炎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

“肠”见诱发因素

IBD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复杂疾病,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免疫功能失调、环境变化或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在环境因素中,吸烟者患CD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2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可能增加IBD发病和复发风险;儿童时期切除阑尾后不易发生UC,但CD发生率则较高;虽然IBD不是由某种特定食物引起,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有些食物会加重症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的菌群失调,也是诱因之一。

此外,人体的肠黏膜和肠道内容物存在功能平衡。如果人体免疫防御系统过于活跃,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肠道疾病患者肠壁中产生一个持续的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腹泻和腹痛等症状。这种免疫稳态失衡引起异常免疫应答,就有可能导致I BD的发生。

在遗传因素方面,IBD存在个体易感性。在双亲均患IBD的人群中,36%的人将患IBD,IBD患者的子女较正常人群罹患IBD概率较大(CD比UC的遗传风险更高)。但并非所有的病例都与遗传异常相关,炎症性肠病也不是单纯的遗传性疾病。IBD患者是可以生育的,不应该放弃生育。

“肠”见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病变往往从直肠开始发展,局限于结肠,累及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呈连续性炎症性变化,累及远段结肠,可逆行发展,病变一般以直肠较重。

常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想排便却难以排出)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黏液血便是UC的常见症状。超过6周的腹泻病程,需要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疾病炎症控制不佳,会发作成为重症的溃疡性结肠炎,这时就可能出现明显腹痛、出血、畏寒发热、体重下降等表现,病变范围广,甚至可出现大出血、肠道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症状进而危及生命。此外,病程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发生结肠癌变的风险。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包括消化道表现、全身性表现、肠外表现及并发症。消化道表现主要有腹泻和腹痛,可有血便;全身性表现主要有体重减轻、发热、食欲不振、疲劳、贫血等;青少年患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肠外表现与UC相似;CD的常见并发症有各种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和梗阻、肛周病变(肛周脓肿、肛周瘘管、皮赘、肛裂等),病程长者可发生癌变。

腹泻、腹痛、体重减轻是CD的常见症状,如有这些症状出现,特别是年轻患者,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如伴肠外表现和(或)肛周病变,高度疑为本病。肛周脓肿和肛周瘘管可为少部分CD患者的首诊表现,应予注意。CD容易出现并发症,有些患者平时症状不明显,未引起重视,直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就诊。

无论是UC还是CD,都有可能出现肠外合并症,如:关节痛、关节炎、口腔复发性溃疡、多发性结节性红斑、强直性脊柱炎、硬化性胆管炎、坏疽性脓皮病、银屑病,甚至会累及眼睛出现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等。

“肠”见病判断有标准

炎症性肠病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因此,如果是初发病例,需要确诊或排除炎症性肠病,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情,做抽血化验、大小便检查、胃肠镜检查等。评估身体状况并进一步排除其他可疑疾病,化验项目较多,且可能需要几天完成。除此之外,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小肠磁共振、盆腔磁共振、小肠CT、胶囊内镜,甚至小肠镜等检查。

“肠”见饮食宜与忌

忌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许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过量摄入脂肪与IBD相关。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肉类、奶酪、牛奶、鱼、豆制品和蛋类等,这些食物可能与IBD发生有关联。此外,大量研究显示,进食过量糖类与IBD患病相关。

忌难消化的粗纤维食物:过量摄入粗纤维食物,可能会加重肠道消化吸收的负荷,加重IBD病情。

忌生海鲜和生鲜牛奶:海鲜的免疫原性较强,鱼生这一类生海鲜和河鲜除了可加重肠道消化吸收负荷外,还往往能够引起明显甚至严重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或者加重病情。因此,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IBD患者应禁食鱼生这一类生海鲜和河鲜。生鲜牛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且含有乳糖、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可能诱发或加重IBD患者的症状。因此,IBD患者尤其是活动期患者不宜喝生鲜牛奶,缓解期患者可谨慎地酌情尝试生鲜牛奶。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还会刺激消化道蠕动和黏液分泌,诱发或加重腹痛、腹泻症状。因此,IBD患者不宜吃辛辣食物,如:辣椒、韭菜、洋葱、芥末、各类酒等;浓烈刺激的调味品也不宜吃,如:葱 姜、蒜、大料等。

忌生冷食物:生冷食物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因此,IBD患者尤其是活动期患者不宜吃生冷食物和冷饮。缓解期IBD患者生吃水果并非严格禁忌,但要注意食用的量和速度,宜少不宜多、宜慢不宜快,建议在饭后食用。

宜低脂肪、低糖、适量蛋白饮食:因为IBD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密切相关,患者应注意减少脂肪、蛋白和糖的摄入,从而减少IBD的发生和复发。

宜适量膳食纤维饮食: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它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IBD患者宜根据具体病情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对于轻度活动期或缓解期的IBD患者,可适量进食必要的膳食纤维;对于炎症明显以及有肠道狭窄或者穿透性病变的IBD患者,应进食易消化低膳食纤维饮食。

宜适量维生素饮食:IBD患者宜根据维生素缺乏的种类和程度酌情补充维生素,并注意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一些同时富含高纤维或高脂的食物可能不适合IBD患者,需根据自己对食物的耐受情况选择);必要时,宜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宜清淡易消化饮食:由于IBD尤其是CD患者消化道消化和吸收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所以应避免进食以煎炸方式烹饪的油腻食物,宜进食以蒸煮方式烹饪的清淡、易消化食物。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对食物的反应不同,因此寻找适合自己的食谱尤为重要。建议患者建立自己的饮食日记,长期坚持记录,寻找适合自己的食谱。另外,乐观积极的态度、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均有助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