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卒中症状 尽早识别救治
来源:承德市中心医院 作者:朱海暴 

发布时间: 浏览:2109

2021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口号为“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旨在倡导社会公众增强科学防治脑卒中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高危因素,提高脑卒中识别能力,减少因脑卒中导致的残疾、死亡发生。下面就与广大市民朋友分享关于脑卒中防治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或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等“五高”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大量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管控脑卒中危险因素,规范化开展脑卒中诊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特别是近几年来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和动脉机械取栓技术的不断发展,挽救了无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命。


及时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一旦发病,一般会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这就需要及时识别,避免时间延误。目前脑卒中判别方法很多,如中风“120”口诀、BE FAST口诀、5S预警信号等。

中风“120”口诀: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有无口角歪斜;查2只胳膊,双手平举,看有无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句子,看有无语言不清、表达困难。三项合起来组成“120”,意为若有上述三项任何突发症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有条件救治的医院。

BE FAST:“B”为Balance,指行走、站立难平衡;“E”为Eyes,指突发眼睛看不清;“F”为Face,指面瘫;“A” 为Arms,指一侧的上肢瘫痪无力;“S”为Speech,指讲话不清楚;“T”为Time,指出现上述任何一个症状后,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5S预警信号:主要为5个“突然”(Sudden),即突然无力、突然言语困难、突然视物不清、突然头晕和突然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有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脑卒中并接受规范治疗。


选择治疗方法关键看时机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立即被送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尽早得到规范的治疗,可增加恢复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经循证医学证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组织化的卒中管理和治疗体系,如卒中中心;二是早期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或动脉机械取栓治疗;三是发病48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四是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凝药物治疗。需要强调的是,患者具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必须在专业医生团队的指导下进行。

静脉溶栓治疗:是指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静脉应用溶栓药物,使被血栓阻塞的脑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功能。在应用溶栓药物之前,必须先排除溶栓禁忌症,方可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科学规范地评估筛选患者、严格按照流程和国际指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前提和保障。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必须在严格的时间窗内进行,目前国际推荐的时间窗为4.5小时。也就是说,患者在脑梗死发病后4.5小时内才可以允许静脉应用溶栓药物,超过这个时间,患者脑血管溶栓再通的概率降低,而且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根据我国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发病在6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可以采取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从病理学上讲,脑组织每缺血一分钟将会有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死亡,因此溶栓越早,患者受益越大。

动脉取栓治疗:主要是针对颅内外大血管被堵塞的卒中患者。通过导管经血管到达血管堵塞部位,使用特殊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堵塞部位的血流。取栓治疗也是越早越好,最好是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但需要详细评估风险和获益。


健康生活防卒中

不管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关键在预防。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或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戒烟: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

限制饮酒:尽量不饮酒。饮酒应适度,一般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25g,女性减半。

合理饮食: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10%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食盐摄入量(<6g/d);不喝或尽量少喝含糖饮料。

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身高(m2),正常值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kg/m2以上为肥胖。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病危险。 

适度体力活动:采用适宜个体的体力活动。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做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运动强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成年人每周不少于3次适度的体育活动,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管控危险因素防卒中

积极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将大大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等。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的风险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上升。降压药物治疗不仅能使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32%,而且可减少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相关器官损害,包括心力衰竭、冠心病及肾功能衰竭。高血压的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耐受性进行降压药物个体化治疗。提倡家庭自测血压来改善血压控制水平,对于<65岁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同时不宜<120/70mmHg;>65岁的患者,血压平均水平控制在<140/90 mmHg。

糖尿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每11个成人中有1人患糖尿病,预计到2040年全球将会有6.42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数倍。据统计,约有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糖尿病患者的干预包括降低血糖、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降糖治疗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降压治疗和调脂治疗,均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血脂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比较复杂。多项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脑卒中风险呈负相关。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或高危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可使脑卒中的总发病风险降低21%。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房颤相关性脑卒中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3,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于其他任何类型的脑卒中。房颤患者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卒中的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高龄、伴有脑卒中既往史或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将明显增加。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脑卒中,尽早识别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总之,多一份健康关注,则少一份疾病担忧,奔波忙碌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别忘了健康也需要“分秒必争”。


上一条 下一条